作者: 劉信良 (2015/11/18)
你看過「被討厭的勇氣」了嗎?
這本暢銷書我終於在最近把它拜讀完了
也第一次的嘗試把書中的一些重點句子放在evernote裡做整理 之後可以快速回顧
阿德勒 提倡「目的論]而非決定論
給經驗的意義來決定是好是壞
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麽 而是你如何運用它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 而是更新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 而是更新
我們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一直活在如果怎麼樣的可能性中 就不可能改變
決定你人生的 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一直活在如果怎麼樣的可能性中 就不可能改變
決定你人生的 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第二章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臉紅恐懼症
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自卑感 主觀的解釋 追求卓越 不是和別人比 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
自卑情結 把自卑感當成藉口使用
不要有競爭的關係
權力鬥爭 復仇 不依賴憤怒這種工具
錯誤 道歉 脫離鬥爭 都不是挫敗
權力鬥爭 復仇 不依賴憤怒這種工具
錯誤 道歉 脫離鬥爭 都不是挫敗
行動面的目標:獨立 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心理面目標的認知:我是有能力的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人生任務:工作 交友 愛 人際關係的距離和深度
心理面目標的認知:我是有能力的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人生任務:工作 交友 愛 人際關係的距離和深度
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 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時候 才能真正感受到愛
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離人生任務的情形 稱為人生的謊言
決定你人生態度的 是你自己 責任都在你 但無關善惡道德 而是勇氣的問題
阿德勒 是“使用的心理學“ 不是“擁有的心理學“
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離人生任務的情形 稱為人生的謊言
決定你人生態度的 是你自己 責任都在你 但無關善惡道德 而是勇氣的問題
阿德勒 是“使用的心理學“ 不是“擁有的心理學“
第三章 割捨別人的課題
不應該尋求認同
這是誰的課題 分開自己和他人的課題 不涉入他人
可以把馬牽到水邊 不能強迫牠喝水
亞歷山大 哥帝安的繩結
介入別人的課題 才是以自我為中心
所謂的自由 就是被別人討厭 別人討厭與否 是別人的課題
有人討厭你 那正是你行使自由 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 是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變得幸福的勇氣中 也包含了被討厭的勇氣
課題分題 人際關係的王牌始終是由『我』來掌握的
當我改變的時候 變的就只有我自己而已
第四章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課題的分離只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
把別人當成夥伴 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 就稱為社會意識
完全只在乎別人是如何看我的生活方式 才是以自我為中心 只關心我的生活型態
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別人的關心
我是人生中的主角 但不是世界的中心 你是共同體的一部分,不是中心
積極參與共同體 追求歸屬感 正面迎接人生的任務
共同體的範圍 當成無限大就對了
在人際關係中遭遇困難,首先要「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
否定一切的縱向關係 提倡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應該是橫向關係
基於橫向關係的援助方式 稱為鼓勵
人會因為得到稱讚而形成「自己沒有能力」的信念 因為稱讚這件事是「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
鼓勵 最重要的是 不「評價」他人
縱向:評價 橫向:感謝 敬意或喜悅
人在聽到感謝的話時,就明白自己是對他人有貢獻的
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 才會有勇氣
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 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不以行為的層級 而是以存在的層級來看待別人
人只要活著 就算是對某人有用處;只要活著,就可以感受自我的價值
第五章 認真活在當下
擁有社會意識 需要的是「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
要接納自我 不是肯定自我 積極正面的斷念
主啊 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納無法改變的事物;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東西;並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人際關係的基礎 是建立在信任 而不是信用之上 相信別人時不附加任何條件
決定要不要背叛 是別人的課題===課題分離
接納自己 信任別人 把別人當做夥伴=>可以安身
貢獻他人 如工作 藉由勞動 參與共同體 實際感受我對某人有用處 進而接受自己存在的價值
行動面的目標:自立 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心理面目標:我是有能力的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所謂的幸福 就是貢獻感
人類只有在認為『我對某人有用處』的時候,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但這樣的貢獻並不一定非得是具體可見的,只要主觀上覺得自己有用處,也就是擁有「貢獻感」就可以了。
簡便的追求卓越:問題兒童 想成為特別的存在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只要跳舞的當下是充實的 就已經足夠
變動式 (only結果)vs 實現式(是過程 也是結果)的人生 只活在當下 每個剎那是如何度過
人生最大的謊言 就是沒有活在「當下」
人生的意義 由你自己給予
引導之星:貢獻他人
只要我改變了 世界就會改變 除了我之外 誰也沒有辦法幫我改變世界